面試是一種經過組織者精心設計,在特定場景下,以面試官與應聘者的面對面交談和觀察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評估考生的知識、能力、經驗等有關素質的一種考察活動。面試是公司挑選雇員的一種重要方法,給公司和應聘者提供了進行雙向交流的機會,能使公司和應聘者之間相互了解,從而雙方都能更準確做出聘用與否、應聘與否的決定。
由于面試是一個特殊的過程,處于這個狀態(tài)的雙方是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的心理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以下是面試時人們普遍具有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通過自我調節(jié)進行控制和改善,以提高面試的成功率。
1、迎合心理
迎合心理,也稱逢迎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看得高于一切。在和別人打交道時,一味乞求得到別人的好感,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原則,輕易改變自身的觀點,唯恐招致對方的不滿。這種人由于對自己沒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而客觀的評價,因而易于使自己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
具有較強逢迎心理的人往往極力在各種場合為自己塑造一個人見人愛的形象。但是,他們的資本不是自身的真才實學及良好的儀表風度,而是逢迎的表情和語言。這種人在面試中常常會不失時機地向主考官恭維幾句,在回答問題時也往往順著主考官的弦外之音而進行,希望以此來博得主考官的好評。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它非但不能得到考官的好感',而且還會減損他們對于應考者真實素質的評價,因而是不可取的。
2、羞怯心理
每個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羞怯心理,只是那些性格較內向、平時不太喜歡社交的人表現得更加明顯。但是,較強的羞怯心理往往會對一個人的事業(yè)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差怯心理的支配之下,由于心情緊張的緣故,個人呈現出極不自然的面部表情或姿態(tài),說話不能平穩(wěn)地進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自身真實水平的發(fā)揮。
羞怯心理產生的實質原因在于信心不足。其中包括對于自身的外部形象、內在的素質及能力缺乏自信,而這又導致優(yōu)柔寡斷的個性。在面試中,羞怯心理較強的應聘者往往比較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量使之符合以前所學的各種規(guī)范和要求,目的是為了給考官留下一個較好的印象。但由于過分專注于自身舉止與言語的選擇與表現,無法集中精力解答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身能力的正常發(fā)揮。一旦意識到自己的表現沒有達到預期要求,應考者便會產生一種自責心理,與之相伴隨的是心情更趨緊張,由此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后應考者只能帶著諸多遺憾而離開考場。因此,對于需要參加面試的人來說,事先有意識地加強社交方面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3、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個人在性格上一種較為嚴重的缺陷,指個人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的缺陷而產生的輕視自己的心理。主要表現為憂郁、悲觀和孤僻。自卑感較強的人往往多愁善感、自慚形穢,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為了不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實行自我封閉,不愿同別人進行較多的接觸和交往。
自卑感較強的人一般都無法順利地通過面試這一關口。在面試過程中,這類人往往會將自己與考官在多方面進行對比,尤其是習慣于拿自己的短處同對方的長處比。因而越比就越沒信心,自卑感也就越強。其實,他也希望能夠給考官留下一個較好的印象,卻又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于是導致在面試中出現種種窘態(tài)和難堪,如臉紅、出冷汗、喉頭戰(zhàn)栗、發(fā)音吐字不清等。在這種狀況下,應考者的真實水平是無法發(fā)揮出來的。
4、僥幸心理
由于面試、特別是面談法面試的題目帶有較大的偶然性,面試也不像筆試那樣有統(tǒng)編教材用作應考準備,所以,有些應考者總是寄希望于僥幸取勝,或希望能抽到好題,或寄希望于考官的網開一面等等。心存僥幸的應考者在面試前一般不作太充分的應考準備,卻常常是只作一些猜題押寶工作,聊以自慰。這顯然是很難獲得好成績的。
來源:精彩美文
桂聘人才網申明:凡注明“來源:桂聘人才網”或“桂聘人才網原創(chuàng)文章”的所有文字圖片等資料,版權均屬桂聘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硬性指導建議,也不代表桂聘人才網贊同其觀點。